LayerZero vs. Hyperlane
LayerZero和Hyperlane的目标超越了简单的资产转移;它们旨在建立一个通用的通信网络,使任何数据或命令可以在链之间自由交换。
一键发币: Aptos | X Layer | SUI | SOL | BNB | ETH | BASE | ARB | OP | Polygon | Avalanche | 用AI学区块链开发
在本系列的第3部分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两个主要项目Axelar和Wormhole,它们基于外部验证者网络构建了强大且值得信赖的桥梁。它们是互操作性领域的重要支柱,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了安全的连接。
然而,连接区块链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。在第四部分中,我们将关注两个领先的项目,它们以不同的哲学方法来解决互操作性问题:消息传递协议。我们将探讨LayerZero和Hyperlane。它们的目标超越了简单的资产转移;它们旨在建立一个通用的通信网络,使任何数据或命令可以在链之间自由交换。
如果Axelar和Wormhole建造了以“安全性”为最高优先级的坚固桥梁,那么LayerZero和Hyperlane正在为一个以“灵活性”和“可扩展性”为重点的“区块链互联网”奠定基础。理解它们的不同方法和背后的哲学是设想跨链景观未来的关键。
1、LayerZero协议分析

LayerZero是一个通信协议,旨在为不同区块链提供标准化和统一的消息传递层,创建一个"Omnichain"生态系统。其架构设计旨在简化跨链应用程序的开发,抽象掉底层网络的复杂性。
1.1 核心组件
LayerZero V2的架构由三个主要组件组成:
- 端点: 每个链上的不可变智能合约,作为消息传输和接收的主要接口。它们允许应用程序发送消息并指定其选择的安全配置。
- 去中心化验证者网络(DVN): 这些是无需许可的网络,负责验证跨链消息的真实性。DVN可以是任何能够完成此任务的系统,例如Oracle网络(如Chainlink、Google Cloud)、另一个桥的共识(如Wormhole),或者专用的验证者集合。应用程序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DVN来验证其消息。
(DVN提供商列表链接) - 执行器: 无需许可的离线服务,负责获取消息证明并在目标链上触发交易执行。执行器的角色类似于V1设计中的“Relayer”。
只有当目标链上的端点接收到并验证了来自Oracle的区块头和来自Relayer的相应交易证明时,消息才能成功交付。
1.2 安全原则:通过DVN堆栈实现模块化安全
LayerZero V2用灵活的“安全堆栈”取代了其原始的刚性安全模型。这允许应用程序开发者选择自己的DVN和执行器。所有选定实体所需的共识保证了消息的安全性。

例如,一个应用程序可以配置其安全设置,要求来自Google Cloud(DVN 1)和Nethermind(DVN 2)的验证,以及执行器。这创建了一个3对3的模型,只有当这三个独立方都同意时,消息才会被交付,从而显著提高安全性。这种模块化允许开发者根据其应用程序的需求平衡成本、速度和信任假设,摆脱V1设计中固有的单一信任点。
旗舰用例: Stargate Finance
Stargate是一个使用LayerZero构建的领先跨链DeFi协议。它允许用户直接在以太坊上交换USDC到Avalanche上的USDC,而无需任何复杂的中间步骤。这提供了像银行转账一样无缝的用户体验,清楚地展示了LayerZero的力量。
1.3 LayerZero的关键要点
- 向模块化安全进化: V2升级引入了“安全堆栈”的概念,允许dApps选择自己的DVN和执行器。
- 灵活的信任假设: 不再依赖单一的安全模型,开发者可以结合多个验证网络以要求多方面的验证。
- 无需许可的生态系统: 促进一个开放、竞争的市场,任何人都可以运营DVN或执行器,减少集中化。
2、Hyperlane协议分析

Hyperlane 是一个基于无需许可和模块化哲学构建的互操作性协议。它使开发者能够在任何区块链上部署该协议,并组合自己的安全模型,而不是继承一个单一的、全网范围的模型。
2.1 核心组件
Hyperlane的模块化设计建立在这三个核心组件之上:
- 信箱: 每个链上的中央智能合约,作为消息分发和接收的中心。通过Hyperlane发送的所有跨链消息都会经过信箱合约。
- 中继器: 离线参与者,负责观察源链的信箱中发送的消息,并将其传递到目标链的信箱。与LayerZero不同,Hyperlane的中继是无需许可的——任何人都可以运行中继器。
- Interchain Security Modules (ISMs): Hyperlane模块化的基石。ISM是一个专门的智能合约,指定了传入消息的验证逻辑。开发者可以为其应用程序分配唯一的ISM,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安全模型。

2.2 安全原则:应用特定的安全
Hyperlane的安全性不是单一的;它是在应用级别定义的。通过选择或创建ISM,开发者可以指定消息验证的确切标准。这可能是一个基于权益证明的共识,一个多签委员会,一个带有挑战期的乐观模型,甚至可以通过其他互操作性协议(如Wormhole)进行路由以进行验证。这种“应用特定安全”的原则将安全责任和配置直接委托给应用开发者。
旗舰用例: Nexus Bridge
Nexus Bridge是一个展示Hyperlane技术力量的旗舰桥梁应用。它允许用户在以太坊、Solana和Cosmos等不同的区块链生态系统之间自由移动资产。Nexus清楚地展示了Hyperlane的核心原则“无需许可的连接”和“模块化安全”是如何实际运作的。
2.3 Hyperlane的关键要点
- 极端的无需许可: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Hyperlane连接新的链,从而实现有机和快速的生态系统扩展。
- 应用主权: 安全模型(ISM)完全由dApp开发者控制,允许根据应用的价值和风险概况进行最佳安全配置。
- 终极灵活性: 通过允许开发者结合现有的ISM或构建全新的ISM,几乎可以无限地配置安全。
3、关键指标比较:安全、可扩展性和去中心化
在比较LayerZero和Hyperlane时,它们的架构在三个关键指标上呈现不同的权衡:
- 安全性: LayerZero提供标准化的安全模型。只要核心假设——Oracle和Relayer的独立性——成立,其完整性就很高。风险集中在这一单一信任假设上。相比之下,Hyperlane将安全决策外部化给开发者。如果开发者选择了强大的ISM,这可能会导致高度安全的应用程序,但如果选择了较差的安全配置,则可能引入风险。
- 可扩展性: Hyperlane设计用于无需许可的扩展。任何人都可以部署他们的合同到新链并立即建立连接。这使得网络能够有机且快速地扩展。LayerZero的扩展更加受控和授权,因为它需要协议的核心团队正式支持新链并配置默认的Oracle/Relayer对。
- 去中心化: Hyperlane的模式在网络扩展和安全配置方面促进了更大的去中心化。中继器的无需许可性质和ISM的模块化防止了中央权威成为瓶颈。LayerZero的模式虽然使用了像Chainlink这样的去中心化组件,但在特定的Oracle-Relayer对选择上有一个更集中的信任点

4、结束语
LayerZero和Hyperlane展示了跨链通信的两种不同且强大的范式。
LayerZero提供了一个简单、统一且易于集成的解决方案,已经实现了显著的网络效应。 其成功在于为开发者抽象了安全复杂性。Hyperlane则提供了一个灵活且可扩展的框架,优先考虑开发者主权和无需许可的扩展。 其架构可以说更符合加密货币的核心理念,即模块化和去中心化。
在两者之间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根本的技术权衡:标准化和继承的信任 vs 可定制和应用特定的信任。 很难说其中一种会完全取代另一种。相反,市场很可能会容纳两者,开发者会选择最符合他们应用程序在安全、速度和可扩展性方面具体需求的协议。
原文链接:Bridging the Blockchains: A Deep Dive into Interoperability (4)
DefiPlot翻译整理,转载请标明出处
免责声明:本站资源仅用于学习目的,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,读者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应自行研究并对自己的决定承担全部责任。